来源:中考网整理 作者:紫小涵 2017-01-05 10:13:40
表明文章主旨在于探求艺术家罗丹的创作思想;突出了罗丹作品具有极强的感召力量,能使人不约而聚。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罗丹之约阅读答案及练习题,仅供大家参考:
《罗丹之约》阅读答案:
1、从语言表达角度简析第⑴段画线处。(2分)
答案:用反复、排比,表达急切盼望和如数家珍的欣喜。
2、推断:巴尔扎克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是怎样的?(3分)
答案:坦率(真诚);独特(反常规)(不媚俗);有强大的艺术力量。以一个瞬间的形象产生对观众的冲击力(占有观众的记忆)。
3、你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艺术家“痛苦而又美好的理想”?(3分)
答案:艺术家苦心经营《思想者》的背面却被庸常的观众冷淡或只作程式化的理解(一些观众并不真正理解作品的创作思想和伟大之处),因此痛苦;艺术家希望能呈现思想者的完整的身心雄健,并且获得同道的理解、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对于《思想者》,下面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BC)(6分)
A、原型但丁,传达的是思想者的共性形象。
B、创作时受到过中国青铜神秘艺术的影响。
C、第⑵段描写动作和心理,突显对他尊崇。
D、第⑺段用比喻描写背面,正面写他雄健。
E、第⑽段定格于相见的那一瞬,大有深意。
F、从他身上能领悟到创作者必须是思想者。
5、第⑺段与末三段的叙述视角有所改变,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这两部分内容对此作出分析。(4分)
答案:第⑺段叙观看《思想者》的过程感受,末三叙述与同行不期而遇的情境心情;第⑺段主要是满足、幸福、幸运,末三有相遇的惊喜和对罗丹的感激。
6、标题好在哪里?(4分)
答案:简洁凝炼,高度概括了多方面内容(作品首站来华仿佛是完成罗丹内心的一个约定;来看作品者似乎有约在先地相互友好和理解;我和同行因为罗丹而不约而同地前来北京);表明文章主旨在于探求艺术家罗丹的创作思想(而不是《思想者》的艺术魅力);突出了罗丹作品具有极强的感召力量,能使人不约而聚。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