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长帮社区 作者:luckyroger 2014-07-18 14:29:30
CNN每年都会报道大学本科专业的起薪排名。前十几位基本都是工程专业,排名靠后的则是文科。不得不说,差距是惊人的。比如,起薪最高的石油工程专业,超过了10万美元,最低的儿童与家庭研究专业则仅3万美元。我教的历史专业,起薪也才3.97万美元。大家上学如同买菜,对着这个单子一看:自己数理化太差,工程学不了,但学管理总可以—毕业平均起薪4.35万美元,比历史专业多出3000美元了,凭什么要学历史?“可怜的文科生”,成为挖苦人的话。
顶着这种风气,在美国大学历史系当教书匠,日子当然不好过。学生为什么还要上我的课?其实,我的学生绝大部分并非历史专业。历史训练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理工、学商的,都要选我的课。但是,如果他们仅仅因为“必修”而来,还是学不到东西。作为老师,总要向学生们讲明白为什么要学历史。我发现,这个问题很少有教授和学生讨论。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很大的失职。
所以,我们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现在这套训练,对非历史专业的职业生涯为什么重要。下面就是我的解释:
如果你将来去公司上班,有幸找了个比较高端的工作,那么你的老板可能突然给你一份600页的报告或研究:“看看这里面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东西,写篇报告给我。”显然,老板很忙,没有工夫消化这600页,希望你写篇十几页的东西,让他在一个小时内就能捕捉到这个报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就对你提出了两个挑战:一,你必须能够进行批判性阅读,在很短时间掌握报告中的精髓;二,你必须能够写出流畅的分析文字,让老板兴味盎然地读完,甚至欲罢不能,不停向你提出新的问题。
这难道不是一个中层或中高层白领时常会碰到的挑战吗?再看看我们的历史课,训练的是什么?让你读几百页的书,然后写读书报告。格式是相当规范的。你必须把这本书的主要贡献简洁地归纳清楚,再对之进行批判性分析:哪里最令人信服、改变了我们既有的成见,哪里论证不足或者误导。其实这不仅仅是历史。大部分文科专业的教育,都以此为基本的训练格式。历史比较偏重的,是立论与取证之间关系的分析,特别强调要探知历史文献作者的偏见、误导、选择性取证等等问题。
我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小布什。他大学读的就是历史专业,但自称睡着过了四年,“C-”等级的学生。历史有什么用?他还不是照样当总统?他发动伊战,理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最终证明没有。伊战不仅伤了美国的元气,也使之在国际上信誉扫地。事后小布什推卸责任,说情报部门的报告上明明白白地说有,他只是相信报告而已。但是,历史训练从来就是要求你怀疑自己看到的东西,哪怕是真实的历史文献。因为写的人有他自己的目的。你有时只有这么一份材料,对之非常依赖,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有足够的分析力,别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显然,缺乏这样的训练,不管读什么东西,往往是人家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最后被人家耍了。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学生以后都当总统。但是,当个中高层白领,给老板写报告,恐怕还是非常现实的前景吧?读任何材料,不管是多么精彩、权威的材料,都不能人家说什么信什么。对方也许是向你推销产品和服务,你也许也确实需要这些产品和服务。但是,不管是读材料还是写报告,最终要依靠自己分析性、批判性的思维,看到事实背后的利益与偏见。这种技能,并非一下子就能掌握,必须进行长期训练。
美国的媒体上也连篇累牍地报道雇主们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求。其中,他们最希望毕业生拥有的一个技能,就是良好的写作能力。可惜,现在的大学,越来越急功近利,学商科的占了本科生的将近四分之一,课堂充斥着PPT的演示文稿,读写训练越来越少。乃至有时学生会跑来问:“能否放些电影?我实在不适应文字思维。”
不错,在职场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PPT演示。不过,这更多是用在产品和服务已经包装完毕、向人推介的时候,是相当表面的技巧。然而,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面对纷繁的事实、互相冲突的逻辑,在无序中理出头绪,拿PPT怎么可能对付?有复杂文字思维的人,在这种状况下才能胜出。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传统的文科外,似乎还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替代。
【查看原帖并参与讨论:文科培养了什么能力?】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