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家庄e度论坛 2012-07-02 11:45:38
继承中创新 求实中发展
2012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评析
2012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以能力立意、教育价值立意为命题准则,以落实课程标准、指导一线教学为命题宗旨,在继承中创新、在求实中发展。。纵观整张试卷,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史料鲜活、内容丰实、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令人耳目一新。
一、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突出导向性
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2012年河北省中考试题的命制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不偏向、不依赖某一版本的教材。在落实课程标准、强化标准意识,引导一线教学上作足文章。
1.引导教学形成正确的教材观
试题命制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坚持“不拘泥于教材”、“选取原始史料” 、“创设新情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思路。历史试卷共12个选择题、4个非选择题,都选取教材之外的史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历史知识迁移的能力。这可使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学中一定要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灵活处理,不能只是“教教材”,一定要“用教材教”。教师要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
2.引导教学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不是知识的填充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促使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对知识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就历史学习来说,知识是基础,方法是途径,思想是核心。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今年的试题,淡化对历史知识僵化记忆的考核,强化对历史知识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核,侧重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让学生学自己的历史、学有用的历史,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3.引导教学形成正确的质量观
初中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是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今年的试题注重对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的考核(如:13题、17题、23题、30题、31题、32题),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核。通过教育价值立意,注重试题内容的思想性,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11题、12题、13题、14题、19题、29题、30题、31题、32题)。这有利于引导教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质量观。
二、突出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核,强调基础性
试题充分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现象的解读、理解和把握。整张试卷所涉及的考点:《马关条约》内容、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的创办、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全民族抗战、《申报》、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三角贸易、新经济政策、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马歇尔计划、新中国外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华盛顿和马克思贡献等考点,无一例外都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识。
历史试题在仅有的16个题目中,涉及到中国、世界近现代史4个板块的 19个学习主题,76个考点。覆盖面广,考点密集,考查各板块的重点知识较为均衡。围绕主干知识定点设题,有效地避免了偏题、怪题,对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备考,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试题命制坚持能力立意,突出发展性
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仅仅依靠记忆进行学习的学科,而是一门能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学科。所以试题命制在突出对历史主干知识进行考核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的考核。
1.重视对情景材料分析处理能力的考核
“无题不材料,无材料不命题。”是今年中考历史试题的一大特色。整套试题所取的材料极为丰富和新颖,材料的来源多样、形式多样、功能多样。从来源看,有课外历史材料和社会生活材料。从形式上看,有文件文告(11题、20题)、研究著述(12题、17题、18题、20题)、表格数据(13题)、报刊杂志(15题、30题)、人民日报社论(16题)、农民日记(21题)、漫画图片(19题、29题)、名人题字(23题)、大事记(30题)、名人传记目录(32题)等。从材料功能上看,有史实材料(12题、13题、30题、32题),有评论材料(14题、18题、31题)。
如:11题,通过台湾人民在《马关条约》后发布的文告,身临其境地感受台湾同胞反割台的那种炽热的爱国之心;21题,通过一个农民日记的真实镜头,感受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顺应民心之举。这些情景材料让平面的历史变得立体鲜活,让干枯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让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2.重视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能力的考核
历史图片是历史史实构成的重要元素。读图与识图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左图右史、图文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试题选取“折线统计图”、“报刊图片”、“调查报告”、“漫画”、“毛泽东题词”、“人物场景图”、“大事记”、“人物传记目录”等不同内容和呈现形式的图片表格,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能力。如:13题是一幅数据统计图。通过统计图需读出“1925-1945年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统计图”、“①所示趋势-人数大幅增长”、“①所处时间段为1928-1934年”这三个重要的信息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判断。再如:19题是一幅历史漫画,具有较强的讽刺性和幽默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漫画中“美援(美元)”、“US”、“受援国”、“伤痕累累的骆驼”、“身穿星条旗的美国佬”等信息,可判定其反映是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控制西欧的史实。漫画使马歇尔计划这一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这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重视运用逻辑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并得出结论能力的考核
如:17题,提供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需要综合表中提供的关键信息点:船只从何处来、运进黑人奴隶最多的人群、公布的黑人人数、逃亡奴隶最多的族群。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判断,正确选项应为黑人奴隶贸易。再如:31题第二问,首先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搜集有效信息,基于第一问的分析与解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当今德国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进行分析、归纳,并作出自己的推理判断。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该题充分体现了史学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使学生从多维度感受“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原理。本问重点考查运用逻辑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和推理能力,从整理资料、运用资料、构建论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准确表述个人观点的能力。
4.重视综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规律能力的考核
如:30题,本题以“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的斗争及其重大历史意义”为线索,考核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伟大变革--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题选取辛亥革命大事记(1912年)作为材料,提供了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权主义进行斗争的相关史实。第一问要求考生通过大事记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的有效信息,结合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做出正确判断。第二问要求学生结合大事年表中所提供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权主义进行斗争的相关史实,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权主义进行斗争的形式。考查依据史料,综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第三问概括践行民权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三个问题围绕“民权主义”层层设问,由浅入深。
四、强化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核,注重探究性
论从史出、以史佐证、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今年的历史试题,通过丰富多样的史料呈现,通过新颖的情境设置,考查论从史出、以史佐证、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并考查史料研读、有效信息提取、思维加工、形成个性化认识的过程。
选择题有的题干是材料,题肢为结论(论从史出);有的题干为结论,题肢为材料(以史佐证)。如:18题,题干提供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出现的结果。让学生判断这段材料论述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应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基本要素,即背景、内容、过程、结果、影响等。再如:23题,题干为结论(毛泽东的题词旨在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题肢为材料(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题词),通过对题词内容蕴含的历史信息,可判断出正确选项。
为强化对探究能力的考核,今年的历史试卷在保持题型稳定的基础上,对试卷结构进行了微调,减少了一道综合选择题,将32题由14分调整为18分。另外,在主观试题的问题设计上更加开放、答案更为多元。如:31题,探究问题。本题与往年的探究问题相比较,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首先,该题选择王剑南《当德国再次强大》文章中的一段文字作为补充探究资料,使学生可探究的空间更为广阔(包括题目提供的材料、第一问问题的设计及答案、所学知识);其次,该题第二问设问更具开放性和探究性。首先要求对“当今德国经济再次强大,它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做出判断。然后要求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当今德国经济再次强大,它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的可能性,增强了试题的探究性。这一问构思巧妙、角度新颖、活而不偏、新而不怪。使学生从多维度感受“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原理。再者,答案多元化,从能与不能两个角度分别设置答案。该题有利于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用学过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五、试题命制坚持教育价值立意,体现思想性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前提,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是基本目标,历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国际意识。今年历史试题更加关注试题内容的内涵及其思想性,坚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原则。
如:11题,用激昂的文字让我们感触到台湾同胞反割台的炽热爱国之心,即便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读之,仍让我们心潮澎湃。13题,通过不同时期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让我们体会到在逆境中党为人民为革命奋发图强、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14题,对抗日战争那段艰难而又光辉岁月的描述,展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23题,把毛泽东遒劲的书法艺术与其在革命建设中的豪情展露的淋漓尽致。29题,展现了对中美、中日关系世代友好、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并蕴含着对伟人毛泽东的怀念与景仰。32题,材料一出示了两位世界名人的传记书目,资料呈现形式新颖、文字量虽少但信息量丰富。在考查从目录中读取有效信息的同时,第四问还蕴含着对伟人的追忆与景仰。如华盛顿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不贪权恋位,对民主的躬行践履;马克思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大爱之心。同时还隐含着对学生要读书、读好书的殷切期望,做到了与思想品德学科试题的水乳交融。
六、关注社会现实,彰显时代性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发现、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历史学科所独具的学科能力。今年的试题关注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热点,将学科主干知识与当前的社会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如: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40周年。30题,考查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权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29题,通过提供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两幅场景图片,考查了毛泽东为国家幸福、人民富裕在外交领域所作的不懈努力及当时外交成就对中国、世界的影响。12题,围绕左宗棠奏折与福州船政局的创办设题,揭示了我国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保卫海疆的重要性。15题,通过图片资料的补充,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认识《申报》在当时成为全国第一大报的原因,认识到报刊等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1题,对“当今德国能否再次索取欧洲领导地位”的论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总之,今年的历史试题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既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把课标要求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自石家庄e度论坛:http://bbs.eduu.com/thread-1552763-1-1.html
小编推荐: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